| 廣告聯系 | 簡體版 | 手機版 | 微信 | 微博 | 搜索:
歡迎您 游客 | 登錄 | 免費注冊 | 忘記了密碼 | 社交賬號注冊或登錄

首頁

溫哥華資訊

溫哥華地產

溫哥華教育

溫哥華財稅

新移民/招聘

黃頁/二手

旅游

每一則這樣的新聞,都是最好的移民廣告

QR Code
請用微信 掃一掃 掃描上面的二維碼,然後點擊頁面右上角的 ... 圖標,然後點擊 發送給朋友分享到朋友圈,謝謝!
文|費裡尼


甘肅天水,“培心”幼兒園的孩子被檢測出血鉛超標。醫生初判,至少慢性中毒三個月以上,骨骼中已出現蓄積,牙齦甚至浮現肉眼可見的“鉛線”。

在鉛中毒的世界裡,這種現象是一個孩子口腔中的“黑色小旗幟”——不是被插在戰場上,而是被種在了他的成長史裡。


醫生說,骨頭裡的鉛,半衰期是二三十年。一個人從出生到在成人社會立足,大約也是這個時間。

想象一下——一個孩子,在他牙齒換完、乳名變成學名、身高從一米出頭躥到一米七的時候,他體內的那點“鉛”,仍在骨頭裡如影隨形,等到他青春期骨骼重建的時候再偷偷出來,反戈一擊。

如果他未來有了孩子,鉛還可能通過胎盤繼續傳遞。

他出生在一個地方,清白無辜,但這塊土地已經替他悄悄埋好了某種遺傳意義上的伏筆。

大熱天看到這樣的新聞,內心拔涼。

其實,每一則這樣的新聞,都是最好的移民廣告。

只是這個“移”,不是移民國外,而是“往文明社會多走一步”的那種遷徙沖動。

有的家庭在新聞見報後連夜包車,把孩子送到上海新華醫院。有人說他們“敏感”、說他們“折騰”,但他們清楚,他們在盡力把孩子拉回人類社會的安全區裡——不再是一個可以被鉛緩慢殺死而不自知的地方。

北上廣的好,不是空氣更香甜、醫院更高端——北上廣有北上廣自己的問題——而是它具備一個最基本的現代社會功能:有回應,有路徑,有輿論會圍觀,有系統在,或許慢一點但確實在動彈。

哪怕只是一個醫生敢在鏡頭前說,“這個孩子可能已經中毒三個月以上”,這句話就已經是天水同行們不敢想象的大勇。


在另一些地方,你只能聽到“兒童體質各異”、“都是食品顏料惹的禍”、“設備可能誤差”、“請以官方通報為准”。

所有這一切,其實是文明配給的問題。

此地,一切講究配給,連“基本的生存安全感”也是。不是每個孩子都能配上“不被鉛毒害”的權利,不是每個家庭都能擠進“高等文明的診療通道”。

新聞裡那個來到上海的孩子,是幸運的——他可能脫險了。可更多孩子呢?沒被檢查、沒被通報、沒被允許知道自己中毒了的那一批呢?他們的骨頭,可能也在默默變黑,只是沒人知道。

不是所有人都能“移”。


“移”是一種特權,一種門檻,一種需要支付沉重代價的文明跳躍,更是一種認知。你得有信息、有人脈、有錢、有覺醒、有求生欲,還得有足夠的不信任感,才會在一個毒素未必被宣布之前,就悄悄把孩子帶走。

但多數人,只能留在原地等公告,等調查,等“不會對健康造成太大影響”的專家表態,等一個又一個被稀釋的真相,最終像鉛一樣沉積在骨頭裡,沉默到死。

所以,不要低估每一則地方污染新聞的社會意義。它們不僅是對本地治理能力的測試,更是對無數普通人遷徙欲望的點燃劑。

如果文明是一種中心化的資源,那它的邊緣地帶就注定要用一次又一次的中毒、癌變、失聲、走投無路來喚起“想逃出去”的沖動。

哪怕只是逃到一個有醫生願意說實話的地方,也已經是一次不小的文明躍遷。

這就是中國式“文明移民”最常見的起點:不是簽證,不是護照,而是一份異常的血鉛報告。



(題圖選自電影《黑水》,美國,2019年)【就這樣吧】
您的點贊是對我們的鼓勵     好新聞沒人評論怎麼行,我來說幾句
注:
  • 新聞來源於其它媒體,內容不代表本站立場!
  • 猜您喜歡:
    您可能也喜歡:
    我來說兩句:
    評論:
    安全校驗碼:
    請在此處輸入圖片中的數字
    The Captcha image
    Terms & Conditions    Privacy Policy    Political ADs    Activities Agreement    Contact Us    Sitemap    

    加西網為北美中文網傳媒集團旗下網站

    頁面生成: 0.0364 秒 and 5 DB Queries in 0.0065 秒